阿摩線上測驗
登入
首頁
>
身障四等◆法學知識
> 無年度 - 2017法學知識考前猜題11#60033
無年度 - 2017法學知識考前猜題11#60033
科目:
身障四等◆法學知識 |
選擇題數:
40 |
申論題數:
0
試卷資訊
所屬科目:
身障四等◆法學知識
選擇題 (40)
1. 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得在自治條例中規定處以行政罰之地方自治團體有: (A)僅直轄市 (B)直轄市、縣(市) (C)直轄市、縣(市)、鄉(鎮、市) (D)直轄市、縣(市)、 鄉(鎮、市)、村(里)
2. 依地方制度法,縣(市)議會之組織,由何機關擬訂準則?(A)行政院 (B)立法院 (C)內政部 (D)縣(市)政府
3. 契約中使用一定之數量,同時以文字及號碼表示,而二者有不符合時,該以何者為準? (A)直接由法院自行決定 (B)應先由法院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 (C)直接就以文字為準 (D)直接就以號碼為準
4. 民國 97 年民法總則及親屬編修正,取代傳統禁治產制度者為何?(A)法定信託制度 (B)法定 監護制度 (C)意定監護制度 (D)扶養義務制度
5. 下列有關法律行為之敘述,何者正確?(A)單獨虛偽意思表示無效,但其情形為相對人明知者, 則有效 (B)法律行為違反強制或禁止規定者,原則上無效 (C)當事人得以意思表示撤銷暴利 行為 (D)除法定之要式行為外,當事人不得自行約定法律行為之方式,以免妨礙契約自由
6. 分期支付之價金完全清償時,即取得此車之所有權。該物權行為為何?(A)附負擔之物權行為 (B)附既成條件之物權行為 (C)附解除條件之物權行為 (D)附停止條件之物權行為
7. 有關不當得利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A)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負 損害賠償責任 (B)給付係履行道德上之義務者,不得請求返還 (C)不當得利之受領人,除返 還其所受之利益外,如本於該利益更有所取得者,並應返還 (D)不當得利之受領人,不知無 法律上之原因,而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免負返還或償還價額之責任
8. 下列關於民法一般保證之敘述,何者錯誤?(A)保證契約應以書面為之,否則不生效力 (B)保證 契約為單務契約 (C)保證契約為從契約 (D)保證人之權利,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預先拋棄
9. 下列何者,屬於事實行為?(A)免除債務 (B)拋棄不動產物權 (C)解除契約 (D)遺失物之拾得
10. 下列何種法律行為不得作為遺囑之內容?(A)遺產分割方法之指定 (B)認領非婚生子女 (C)遺贈 (D)收養
11. 公司法第 202 條規定,公司業務之執行,除本法或章程規定應由股東會決議之事項外,均應 由董事會決議行之。但是,下列何者應由董事會決議,不得以此規定改由股東會決議? (A)解任董事 (B)選任監察人 (C)解任經理人 (D)受讓他人全部營業或財產,對公司營運有 重大影響者
12. 甲為公務員,因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人民權利,賠償義務機關因此對人民賠償。依國家賠償法, 賠償義務機關可否對甲求償?(A)不可,因為國家賠償法只確立賠償義務機關的賠償責任,並未 規定甲因此而對賠償義務機關負有任何賠償責任 (B)不可,為鼓勵公務員勇於任事,國家賠償 法明文免除甲所有可能的賠償責任 (C)可以,侵權者實為甲,國家賠償法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於 賠償後有代位求償權 (D)可以,但以甲執行職務不法侵害人民權利時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者為限
13. 依現行國家賠償法之規定,國家在下列那一種人員所生之國家賠償責任的責任範圍,有最 嚴格之限制?(A)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個人 (B)公有公共設施之管理人員 (C)受委託行使 公權力之團體 (D)有審判或追訴職務之公務員
14. 法律施行前所發生之事項當然不適用此一法律,這一種原則稱為:(A)法律平等原則 (B)法律 保留原則 (C)法律不溯既往原則 (D)法律優位原則
15. 下列何者為阻卻責任事由?(A)正當防衛 (B)依法令之行為 (C)業務上之正當行為 (D)行為時 因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者
16. 防衛過當之行為,依刑法規定,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該行為不具備違法性 (B)該行為不具 備有責性 (C)得減輕其刑 (D)免除其刑
17. 關於刑法規定緊急避難之成立要件,下列敘述何者錯誤?(A)須有緊急危難 (B)須出於不得已 之行為 (C)須於公務上無特別義務者 (D)須對加害人為之
18. 下列情形何者法無明文減輕其刑之規定?(A)過當防衛 (B)中止未遂 (C)教唆犯 (D)自首
19.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我國為符合國際法規定,已修正刑法,刪除死刑規定 (B)我國為符合 國際法規定,雖仍有死刑規定,但依法不得執行 (C)我國目前仍維持死刑制度 (D)經過許多 討論,立法院下令,所有個案,法務部應於死刑確定判決後一個月內執行完畢
20. 甲在犯竊盜罪後,上街辦事,卻因心虛看到警方一時緊張,被員警盤查時主動供出犯罪行為。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甲符合自首之要件,減輕其刑 (B)甲不符合自首之要件,但因犯罪之 情狀顯可憫恕,仍得減輕其刑 (C)甲符合自首之要件,得免除其刑 (D)甲符合自首之要件, 得減輕其刑
21. 下列有關追訴權與行刑權時效之敘述,何者有誤?(A)追訴權時效,因起訴而停止進行 (B)繼續犯之追訴權時效,自犯罪時起算 (C)本刑應加重或減輕者,追訴權之時效期間, 仍依本刑計算 (D)行刑權時效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
22. 下列何人非枉法裁判罪的法定行為主體?(A)最高法院刑事庭法官 (B)高等法院民事庭法官 (C)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D)仲裁人
23. 下列何者不屬於偽造有價證券罪之行為客體?(A)公司股票 (B)支票 (C)美元鈔票 (D)電影票
24. 下列何者並非刑法第 212 條偽變造特種文書罪的行為客體?(A)汽車牌照 (B)畢業證書 (C)國民身分證 (D)帳冊
25. 甲將竊得的機車藏匿於隱蔽的倉庫內,再將該機車以低廉的價格轉賣給知情的乙。以下有關 甲、乙 2 人刑事責任之敘述,何者正確?(A)甲成立「竊盜罪」及「寄藏贓物罪」;乙成立 「收受贓物罪」 (B)甲成立「竊盜罪」及「寄藏贓物罪」;乙成立「故買贓物罪」 (C)甲成立 「竊盜罪」;乙成立「收受贓物罪」 (D)甲成立「竊盜罪」;乙成立「故買贓物罪」
26. 下列關於刑法偽造私文書罪「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要件之敘述,何者錯誤?(A)以有生 損害之虞即為已足,不以實際發生損害為必要 (B)只要真正名義人事後追認,即不成立本罪 (C)縱使製作名義人業已死亡,亦不妨礙成立本罪 (D)縱使製作名義人係屬憑空捏造,亦不 妨礙成立本罪
27. 公務員於下列何種情形不適用貪污治罪條例?(A)竊取公有財物 (B)對於非職務上行為要求 佣金 (C)藉勢藉端索取財物 (D)徵用土地從中舞弊
28. 依貪污治罪條例第 6 條之 1 的財產來源不實說明罪規定,檢察官於偵查中,發現公務員本人 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自涉嫌犯罪時及其後幾年內,任一年間所增加之財產總額超過其最近 一年度合併申報之綜合所得總額時,即得命本人就來源可疑之財產提出說明?(A)2 年 (B)3 年 (C)4 年 (D)5 年
29. 下列有關民事訴訟管轄原則之敘述,何者正確?(A)訴訟,由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B)訴訟, 由原告居所地法院管轄 (C)訴訟,由原告及被告共同住所地法院管轄 (D)訴訟,由被告住所 地法院管轄
30. 依民事訴訟法之規定,訴訟當事人經選定後,仍得更換、增減之,但應通知他造。如未通知 他造,其效力如何?(A)仍屬有效 (B)效力未定 (C)不生效力 (D)由法院裁定
31. 參與言詞辯論之法官如有變更,應如何處理?(A)由他法官代理參與判決 (B)令當事人陳述以 前辯論之要領 (C)訴訟程序當然停止 (D)裁定停止訴訟程序
32. 債權人就金錢請求或得易為金錢請求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者,應如何主張救濟? (A)聲請假扣押 (B)聲請假處分 (C)聲請暫時停止執行 (D)聲請發支付命令
33. 下列何者屬於終局裁判之形式裁判?(A)刑事訴訟法第 299 條犯罪已經證明者之科刑判決 (B)刑事訴訟法第 302 條以時效完成而為之免訴判決 (C)刑事訴訟法第 449 條以自白犯罪而 為之簡易判決 (D)刑事訴訟法第 396 條以上訴無理由而駁回判決
34. 現行行政訴訟裁判費如何徵收?(A)依訴訟標的金額的比例 (B)依原告、被告人數計算 (C)按件徵收固定金額 (D)比照刑事訴訟免徵裁判費
35. 立法院欲增加立法委員報酬而不通案調整全國公務員之俸給待遇,下列何者正確?(A)僅須預 算通過即可 (B)須經修憲 (C)一律禁止 (D)應以法律定之,並應自次屆起實施
36. 關於得聲請解釋憲法之情形,下列敘述,何者正確?(A)下級機關行使職權適用法律,與主管 機關之見解有爭議時,應許其聲請釋憲 (B)人民於憲法保障之權利遭受侵害時,應可直接聲 請釋憲 (C)法官於審理案件時,確信其所適用之法律有牴觸憲法者,可聲請釋憲 (D)立法委 員須有二分之一以上連署,才能聲請釋憲法
37. 行政機關裁處行政罰時,下列何者正確?(A)應作成裁處書送達 (B)不必送達 (C)口頭告知, 並作成筆錄附記事由存檔 (D)能送達者,應一律公告之(答案A)
38. 有關勞動基準法上勞工退休年齡規定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A)年滿 60 歲之勞工,雇主得 強制其退休 (B)工作 10 年以上,年滿 55 歲之勞工,得自請退休 (C)工作 25 年以上,無年齡 之限制,即得自請退休 (D)工作 15 年以上,年滿 50 歲之勞工,得自請退休
39. 地政機關誤將甲之 A 地登記為乙所有,乙死亡後,不知情之丙繼承 A 地並辦理繼承登記, 其後丙出賣 A 地於丁,並將 A 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於信賴土地登記之丁。請問下列何者是 A 地所有人?(A)甲 (B)乙 (C)丙 (D)丁。
40. 下列何種著作利用,利用人須支付使用報酬?(A)中央機關因行政所需,將他人著作中 5 頁 重製 10 份,供內部參考資料所用 (B)將他人已公開發表之著作,以點字重製 (C)依法令編 製之教課用書 (D)美術著作原件之所有人公開展示該原件。
申論題 (0)